去年,国产芯片1天减产1亿颗

2023-03-13 13:48:28 8030

自产芯片1天减产1亿颗

众所周知,2022年我国半导体领域在进口芯片方面,有效“砍单”了超过970亿颗芯片,给国际芯片巨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
但实际上除了进口芯片之外,国产芯片的产能同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。

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公开显示,在去年12月份,国内芯片的产量是284.1亿颗,同比下滑7.1%。而2022年全年,全国累计生产的芯片总数量为3241.9亿颗,累计同比下滑达11.6%。

2021年国内芯片累计全年生产总量达到了3594.3亿颗,而2022年我国芯片生产总数值减少了352.4亿颗。
这么算下来,平均一天减产一亿颗。
国产芯片究竟发生了什么?

2022年,注销芯片相关企业高达5746家

一哄而上,一哄而散。这似乎是中国芯片近三年热潮的真实写照。2022年,国内吊销、注销芯片相关企业高达5746家。国产芯片过去有多热,在现在就会有多冷。
芯片寒冬的来临,一方面,是疫情对经济的摧残,以及全球电子消费市场的整体萎缩。
2022年,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.1 亿台,同比下滑11.3%,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低历史纪录。
消费者购机欲望不强,通货膨胀以及卫生事件问题让手机市场经济下行,也带动着芯片需求的滑坡,全球半导体陷入寒冬。
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芯片需求下滑,造成芯片库存供不应求、客户砍单以及芯片价格暴跌,最终反映到业绩上就是惨不忍睹。

净利跌至611%!80家半导体公司一半都在亏

前不久,有80家半导体公司发布去年财报预告,预告亏损者有 41 家,比重超过一半,且消费电子和半导体设计公司沦为重灾区。预计亏损超过100%的有12家,这12家公司均为首次亏损。

从公布的数据来看,敏芯股份(688286.SH)预告利润下降幅度最大,降幅跌至611%其次为博通集成,天岳先进和汇顶科技,分别为528%,305.67%和204.66%。

而另一面,是关心中国自主半导体的中国民众不得不接受的苦涩现实。
芯片行业,从来不是一个见效快的产业。
知乎上曾有个问题:一个亿的融资在一家芯片初创公司可以烧多久?
有位业内人士是这么说的:“一个亿烧完的时候,其实很多公司连芯片的影儿都没见着,有模有样的demo可能都没搞出来。但是不好意思,下一笔融资必须马上接着到账,否则之前投的钱就可能全部打水漂。这钱到底怎么烧的?
芯片设计公司并没有什么特别昂贵的机器和场地投入,属于轻资产公司,主要开销来自人员的成本,流片成本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类和服务类的费用,这几项开销,会让你体会到什么才叫花钱如流水
拿一款应用于数据中心的AI处理器芯片来举例,即便做一款不算业界最高精尖的指标的,一个亿也只能勉强搞个一代产品出来。
但目前的情况是,国内不得不加快芯片的研发,也就得提前感受芯片的周期起伏。
头部效应+供应链导向+产品特性。直白地说,芯片这个行业你必须要永远在第一梯队。
如果和国际巨头没法比,那至少也要在国内市场上占上鳌头
芯片必须紧跟潮流,是高举高打的供应链导向行业。
高投入得用大规模订单来抵消研发成本。而想要有大规模订单,你必须永远生产市面上最需要的芯片——如果生产得慢了,那就死了。
除了巨额的前期投资与飞快变化的市场需求。
芯片厂商们还需要面对,无时无刻,来自同行的“内卷”。
在芯片的设计环节上,厂商们还只是需要关注下游应用层面的持续性。而芯片最基本的制造环节,则开始要比拼工艺(技术壁垒)、比拼产能(资金壁垒)和比拼价格(当期盈利能力)。
在闯过前两关后,中国的芯片厂商们还会迎来他们在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环节:封测。
新闻封测的意思,就是将原本裸露的晶圆,加工“包装”为芯片——是典型的“重资产”(通俗版本:一旦启动便非常烧钱,得省着用)。
对于重资产而言,产能利用率十分关键。必须预判准确,在确定会迎来上行周期时再扩大封测产能。
而现如今很明显,国内并没有等到这个上行周期。在发展的关键期便迎来当头一棒。
除了见效慢、内卷、需要“运气”。同时,芯片产业还需要“集体主义”精神。国产芯片厂商除了技术上在追赶上西方,思维上也必须开始转变。
不能只是埋头苦干生产链,还得从前端工厂、供应链加上前后端再加上消费端,深入中国各大产业,真正让芯片成为科技杠杆。
不少人曾预测新能源电动车能为中国芯片提供一段难得的战略期。但在此之前,仍需等待。
芯片行业,从来都是少数者、勇敢者的游戏。去年国内减少了5746家芯片企业,今年或许将少得更多,那些或许都曾是在媒体上露过脸、风光一时的大小企业。
热潮过后,国产芯片必须学会与寒冬一起生存,因为这是注定漫长的过程。
标签: